壽昌乘 (宋)佚名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中華書局1990.6第一版
目錄
城社攷
倉庫
驛舍
官寺
軍衙
學校
齋舍
學職
貢舉
貢院
貢士規約記
貢士題名
器服
祭器
祭服
書籍
郡學
書院
教閱
大閱
武事攷
營寨
糧廩
尺籍
戰艦
戎器
烽候
關隘
古蹟
亭館
墓
冢院
宅
城
縣
壇
峴
樽
基
谷
門
路
臼
殿
庵
鎮
浦
洑
磯
跋
城社攷
周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巿說者援詩序衛文公始建城巿而營宮室謂此正上公之國耳然則郡雖小而體其可以不具乎設壇壝以敬神示有尊也築城闕以禦暴嚴有備也官聯整而民事理廨宇肅而民望尊坊井別而民居奠居有廩餼行有館穀生有養而死有藏亦可慊於為郡矣作城社攷
自唐世以來州縣皆置社稷如京師春祈秋報務農重穀五祀之本在焉奈何不敬
社稷壇舊在巿西北湫隘弗稱今改築於南隄之外併風伯雨師為四壇列屋十楹為獻官之次繚以土垣虛明爽塏於祀事為宜矣
縣社在保寍寺之前
倉庫
都倉常平倉在巿西崇真坊
大軍倉在巿西天慶觀之側
寄椿倉在巿東吳王城之側先是淮西軍儲在光黃之閒梅林等處壽昌升郡遂移置焉以備齊安起發
軍資庫 常平庫 公使庫 大軍庫並在設廳西
驛舍
郡臨大江吳蜀往來一都會部使者建臺弭節皆所經從肅餞有驛其可闕夫
壽昌館舊在巿東知縣李駿建名武昌驛升軍後以為僉教廳守陳允迪遂改建於鎮江門之左淳祐十年守陳桃以規模稍隘撤而新之易今名
既見亭在南門淳祐十年守鍾霖建
南亭嶺馬驛在壽昌郡南朝都門裏為屋二十有八楹梅城馬驛在壽昌郡西五十里屋楹視前驛均並寶祐甲寅郡守段震午建
官寺
壽昌以邑升自郡治及諸官署經始之際率隨宜營葺繼是或稍稍增廣亦僅取具體不陋不侈蓋江防重寄財力單匱土木亦非所急云
軍衙
即未升府時武昌縣為之譙樓六楹去儀門九十步兩廡各有樓以儲軍器視麗譙之楹而壯不及之中為設廳 【 嘉定戊辰知縣事李駿建頗壯偉仍之不增改】 揭真宗皇帝聖訓七條前設太宗皇帝御製戒亭設廳之東為常衙廳僉廳在儀門之東曰名士堂吏舍在常衙廳僉廳南其詳見郡治圖 【 郡圖見亭館門】 僉判兼教授廳在軍衙之東依蓮坊即舊武昌館嘉定戊辰知縣事李駿建以為肅餞之所廳奧庖湢皆具升軍後即以為職官廳焉東偏小堂曰拄笏淳祐己巳僉教王禹圭復於廳後刱直廊扁以冰壺舊有萬頃堂在後圃今廢即其地築小亭扁曰玻璃頗有枕江種竹之趣 【 拄笏堂舊名清機僉判程森易今扁】 知錄兼司理廳在譙門外之東犴獄在廳事之左加刱於嘉定壬午復建於嘉熙復軍之後東有堂曰明清前瞰方池荷香柳影氣象幽勝後有堂曰清香
司戶兼司法廳在軍治東初升軍在郡西淳祐二年即以為縣治而易以今廨堂屋六楹扁曰詠梅本沒官屋嘗以為簿廳云
武昌縣衙舊即今郡衙升軍始遷於報恩寺之西今其地為貢院嘉熙再遷於司戶廳在郡西天慶觀之東
主簿廳舊在今頒春亭之後升軍改為抵當庫淳祐元年以郡東沒官屋為廳明年又改為司戶廳淳祐十二年以尉廳改作主簿廳在朝陽坊
縣尉廳舊在今激賞庫升軍移於朝陽坊淳祐十二年太守陳桃改作簿廳而於其西並建簿廳云
南尉兼監鎮廳舊為縣時兼酒務即務為廳事後酒務
歸運司若別差酒官則南尉泊於泗洲寺
總在大軍倉庫官廳在壽昌郡東水軍寨之右
總轄衙在壽昌郡東飛虎寨
統制衙在壽昌郡東飛虎寨
水軍統制衙在壽昌郡東水軍寨
在城都監司在壽昌郡南壽井之東
白湖巡檢司寄泊觀音寺
學校
文武並用尚矣或謂吳都古用武之國爾文非所宜急豈知文以經之而復武以緯之施之有次第哉我朝列聖右文光被四表而建置郡邑又興起作新之一機也是故教養備而文之本以立選舉精而文之用以行俎豆冕服禮之文也載籍閒冊道之文也瞻鸞翔鳳翥之新訂蘚剝苔封之舊文無今古隨窮而隨著愈久而彌章也嗚乎至矣作文事攷
郡縣立學自我朝慶厤始而壽昌學則縣而郡者也規模之狹而廣氣象之鬱而舒生徒之寡而眾亦豈氣數然歟以湖右最小壘而兩黌對峙絃誦之音相聞夫豈曰美觀而已小雅盡廢四夷交侵暇日脩其孝弟忠信則秦楚之堅甲利兵直可制梃而撻之耳噫孰謂恃武果可以立國乎為政而知所先後則幾矣 【 軍學】 未升郡時邑庠也初在市心 【 今其地為兵馬司】 崇寍五年以市西宣聖廟為之 【 今嶽廟及張祠】 淳熙間令周復遷於市東一百八十步直南湖占山水之勝 【 遷學之始陰陽家讖云土水二人先應之更兼火木最為奇欲知此地梅花發直待單于畫角吹升郡之後譙樓置鼓角而邵應豹方泰來張銳張應金連第以納音言之正應此讖】
嘉定升軍即以為侯頖亡所增益寶慶三年守陳允迪撤而新之為屋五十閒視舊頗宏敞嘉熙丁酉再復軍額校官王禹圭更加營葺益以完備南臨湖為戟門跨池為橋至殿門內列兩廡繪從祀先賢隆其中為大成殿像祀先聖先師十哲殿後為講堂曰明倫前東西序位置職事員及四齋堂後直舍規制如爐亭曰遵道堂東屋六楹為會食之所曰觀養庖湢倉廩皆居東偏後有射圃周遭宮牆可三百丈淳祐十一年校官李峻於南隄大街所從入之塗築臺揭扁曰學宮寶祐元年春守段震午始至首整葺講堂既又以泮橋地勢窪下比歲湖水泛溢朽壞不可支奠謁出入率由射圃便門殊不足以稱觀瞻明年復捐郡帑鳩工伐石為輿梁培兩岸加壯翼而隆之以捍衝齧之患由是半水游歌之地益尊嚴矣 【 脩學并泮橋記並見記詠】
齋舍
率性 服膺 誠身 明善 輔文 【 東輔之後以處習武者】
學職
先是職員汎冘正錄皆雙員又增置講書非令也淳祐庚戌漕使蕭逢辰始建臺校官李峻申白盡汰冘員今立為定額云
學正 學錄 【 各一員】 直學 【 二員】 司計 學諭 教諭 經諭 司書 司器 齋長 齋諭 學賦 學戶 歲納米一百九十八石八斗八升五合 佃戶 歲納穀六百五十四石九斗六升 學戶 歲納麥三十八石五斗一合六勺 佃戶 歲納麥一十一石五斗 養士錢 二十七貫四百文 【 錢會中半京交準納】 桑絲錢 六十三貫二百文 【 內見錢一貫八百文足餘係十八陌並用京交準】 蓮荷錢 二貫文足 荻租錢 一貫五百文足 房屋 共二十三閒 魚湖 二所 白地 歲收租錢一十七貫六百文足 桂華館 一所太守趙崇濤置 壕 一所
貢舉
山川之秀鍾而為人盤薄鬱結往往有待而發氣與數適相應焉而又有以涵育而作成之久翕而忽張理勢然也方武昌之隸鄂士以科名發身何寥寥爾嘉定升郡偶丁詔歲應試僅百餘人薦額分鄂之一而增其一拔二於百視他郡為優故前志詫之然自嘉熙丁酉再復郡建淳祐壬子才六舉貢士僅十有二擢第者已五人而兩榜皆渾化至是終場已四百餘人矣沙圓之讖將於是乎驗前後守臣以增貢名丐諸朝者屢矣當有主斯監者 【 古讖有云沙接寒溪口武昌出狀元故胡朝穎詩有久聞父老言沙讖為問何時出狀元之句比年江水湧沙成洲漸接寒溪口矣】
貢院
初在郡校後即今射圃地也嘉熙二年守高衍孫移刱於報恩寺之東棟宇宏敞試者便焉
貢士規約記
郡距京航浮陸走千七百里而遠三歲獻書有司續食亡具使為士者退怵於啼飢號寒進窘於爨桂炊玉聞者病之然是邦之士濡染蘇黃餘澤頗知崇節行尚氣岸故未至奔迸四出失色失口於人余嘗以為是邦士習猶有古味深懼始進之時無以養其廉或得為良心之累自分教來廩士葺廢之外圭黍無妄費比滿吏持捧卷而進積二十有七月末幫悉命住給爰會諸帑共得羨錢一萬五千暨寓公孟帥璟捐助一萬始議置田不就則為之營公庫既殺其息以便民更鳩其贏以惠士合三歲所稱得子錢一萬八千益以貢莊粟於是續食之計始充充然事成條次規約大書深刻詔來者守之峻惟命於兩閒謂之人秀於凡人謂之士士之名甚貴責亦甚大也國家賓興設科目以網羅之為其人能講明五帝三王之道孔孟顏曾之學異時端弁搢笏與天子論道經邦必曰斯人而後可然則平居之時苟一毫取非其有又安能植立於他日哉道學不明人心陷溺每見近世之士策一名取一薦軒然喜見眉色藉是為理財之媒奉父生師教之身俛顏袖刺不饜不止其人卑之無遠到明矣閒有一二幸而成就及夫位稍尊名稍著始追怍一時之所為頓足浩歎洗濯莫可由此觀之義利界限其可一日不嚴哉此余愛是邦士習之古甚欲扶持封殖之毋俾一啖於味復陷是焉是舉也非殖爾之利實完爾之氣非濡爾之竭實磨爾之節眾曰然願壽諸石於是乎書淳祐十二年五月日從事郎僉書壽昌軍判官廳公事兼軍學教授李峻記
規約如後
一貢士庫本錢十七界官會二萬五千貫月息二分每年合解息錢六千貫合三年所收共一萬八千貫
一貢士莊田種五十一碩六斗課穀三年總計可收三百六十六碩九斗
一照得解庫息錢以歲月計之雖有定額然課穀則有旱澇不同難以預定眾議將錢穀隨三年所收見在數總為十分均送開具如右 鄉舉發解人三分 太學國子漕試士人發解人一分 鄉舉免解人 【 漕監免者並同】 一分 赴太學補試人 【 鄉漕國子及舊舉人赴補並同】 三分 【 先以一分就本軍分送赴補人為發路之費冒請不去者追索二分就京於試前三日會實到人於一所均送牒到身不到不預假名冒請就索本郡人在朝者或在學者主之或從知僉貽書朝士主之或會於本郡承受之家均送】 新請舉人赴補不預 過省人 【 新舊舉同】 一分半上舍赴殿者同 參學人半分 升補內舍補上舍 【 與解省補試三年一次者先後不齊難以預定分數榜到日升內舍人送十七界京交五百貫升上舍人送京交一千貫釋褐同特恩未出官人請舉照上舍人例分送文學已上者非】
一已上分送專為本貫人設借貫流寓人不預若土著曾應本軍舉人借他州貫者亦在舉送之數
一寄居遠省人已經前舉分送更不再送
一逐項分數人眾則均送獨則全請偶闕人則椿管其前項升舍及特科未出官人請舉過省合送錢數於此項數內支撥有餘則於次舉仍作十分均送如本科士人過省兩員以上此項餘錢並均送
一貢士莊房屋園地錢三年可收錢一百四十貫足除減放及貢士莊支遣三年只以八十貫為率內除一十貫辦鄉漕新舉人拜 大成殿酒禮錢七十貫並馳送鹿鳴宴人充費用 【 舊舉人不用不赴宴者不送】
一本學應干名色並不於此項錢穀數內支破
一州郡勸駕自有常式與軍學規約並無干涉
貢士題名
壬午 【 嘉定十五年】 王臣賢 【 賦戊戌補太學】 郝軫 【 賦庚戌奏名】
乙酉 【 寶慶元年】 葉汝衡 【 詩】 黎興仁 【 賦】
戊子 【 紹定元年】 何夢異 【 書】 陳籌 【 賦】
辛卯 【 紹定四年】 黃待問 【 書】 張錫 【 賦】
甲午 【 端平元年是年復縣仍隸鄂州】
丁酉 【 嘉熙元年是年復軍】 方泰來 【 詩】 邵應豹 【 賦戊戌登第】
庚子 【 嘉熙四年】 方泰來 【 詩再舉辛丑登第】 郝軒 【 賦】
癸卯 【 淳祐三年】 衛鑰 【 書甲辰補太學癸丑登第】 張銳 【 賦甲辰登第】
丙午 【 淳祐六年】 衛介 【 書】 鄒應鶚 【 賦】
己酉 【 淳祐九年】 雷時中 【 詩】 黃同孫 【 賦】
壬子 【 淳祐十二年】 周德純 【 書】 雷方春 【 賦】
乙卯 【 增貢省劄節文寶祐三年八月十二日準省劄行下備據本路轉運司狀照會據壽昌軍狀申備據軍學學正鄭可尚等列狀照得本軍自嘉定壬午升郡應舉僅百餘人貢士兩名自後人才日盛兩科以來已四百餘人而貢士尚仍舊額矧每科省試常不乏人至有通榜相繼策名太常者乞備申運司念本軍應舉者三倍於前且登太常第相繼特賜優獎與照鄰州例優增貢額收拾遺才實為遠方寒士之幸備申乞速賜施行云云本司所據壽昌軍狀申事尋契勘得京湖人物生長邊方朝廷待之每從優異及將本路諸郡終場人數及取中解額開具在前比之壽昌三百八十餘人而取放兩名委是難得數倍不同兼連科以來兩榜相繼渾化亦邊郡所未有所合從實保明如蒙朝廷照渾化例特與增添解額實可以作荊楚人才之氣他郡亦無援例者伏候指揮七月二十七日奉聖旨與增額一名劄壽昌軍照應施行教官程森跋語并省劄全文並見之碑刻是歲旨下本軍經賦士子各有詞於郡郡守吳西林以經賦用輪流法一舉取經再舉取賦申漕臺取聽指揮續準都運龔大卿牒下今舉取經後舉取賦將來準此輪取是科終場詩書共九十一人賦三百一十二人取書經二名賦一名戊午舉合取經一名賦兩名以後準此輪流取放永為定式】 張劉定書魯公純賦衛鈺書
器服
秦漢而下學者不復見先王典禮之舊矣國朝政和中議禮局製造祭器皆攷三代器物遺法制度精密氣象淳古紹興既頒行矣而州縣循習尚多仍聶氏三禮圖之制豈以禮文之末而弗之講歟寶祐癸丑郡守段震午命校官程森一新之遂以先儒朱熹紹熙申請頒降禮儀器服圖式參訂製造於是文物始備
祭器
籩 【 十】 豆 【 十】 俎 【 十二】 簠 【 七】 簋 【 七】 犧樽 【 二】 象樽 【 三】 洗罍 【 一】 洗 【 三】 巾 【 三】 爵 【 二十】 坫 【 三】 龍勺 【 三】 篚 【 三】 位牌 【 三】
祭服
獻官冕服三襲 士弁服二十襲
書籍
經史子集皆載道之具如桑麻穀粟不可一日闕升郡後稍稍收輯庋之學宮而未完也姑識所藏以俟來者
郡學
大字注九經一部共四十冊 【 寶祐癸丑孟安撫送】 巾箱九經 論語 【 一】 春秋 【 五】 周禮 【 二】 禮記 【 三】 左傳本末 【 二】 孝經本旨 【 一】 史記 【 十三】 西漢 【 十七】 東漢 【 十六】 西漢節 【 三】 三國志 【 十】 晉書 【 十六】 隋書 【 十一】 唐書節 【 十】 十七史節 【 二十八】 中興大事記 【 四】 國朝相輔年表 【 一】 輿地廣記 【 六】 戰國策 【 三】 荀子 【 三】 楊子 【 一】 老子 【 一】 莊子 【 二】 列子 【 一】 文中子 【 一】 家語 爾疋 【 一】 歐陽公集 【 四十】 三蘇文 杜詩 【 七】 濂溪集 【 三】 晦庵語類 【 孟安撫送】 經濟文衡 【 二】 性理大成 【 三】 性理四書 【 一】 賦苑叢珠 【 十】
書院
大字古注六經語孟一部 【 四十二冊絹褙】 又一部 【 四十冊古經紙褙】 又一部 【 孟安撫送】 厚齋易傳 【 五十冊】 易本義 【 二】 易學啟蒙 易音訓 【 一】 詩集傳 【 六】 詩序辨說 詩傳遺說 【 四】 六經釋音 【 十一】 楚辭注 【 共六】 小學書 【 二】 通鑑綱目 【 三十】 富川四記 【 一】 晦庵語類 【 孟安撫送】 又一部 興國釋菜志祠堂志 【 各一】 興國祠堂志 【 一】 希賢錄 【 一】
南湖書院
在軍學之南坐挹平湖諸峰競秀一郡奇觀也淳祐壬寅京湖制參京槻權軍事屬教授黃端諒建祠堂奉周張二程晦庵南軒東萊七先生就闢齋築堂為教養游學生徒之地制使少保孟珙總領戶部侍郎賈似道皆捐金為助通為屋五十閒至寶祐癸丑比歲淋潦湖水泛溢輒沈浸累月礎陷棟橈幾弗能支守段震午始議改築那輟郡計命糾掾杜應酉督其役增舊址可七尺築臺門翼以兩廡先是祠室在講堂後每釋菜行禮湫隘不能旋辟乃揭寘前楹而奠講堂於後扁仍其舊曰止善西廡為校官堂長位次齋舍庖湢悉加整葺於是爽塏軒豁視舊為壯觀矣職員規約並見南湖書院志 學賦 佃戶 歲納穀一千四百三十三碩二斗八升八合 佃戶 歲納麥六石五斗五升 柴租錢 一貫四百文足
教閱
蒐苗獮守具嚴周官中冬大閱斬牲徇陳蓋習之於平時而後用之於一旦此王者之師戰勝攻取非若以不教民戰也(上旦下黽)錯曰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此不習勤卒之過也國家之費莫急於廩兵而使之養驕習惰可乎
大教場在故吳王宮城 常教用每月隻日諸軍申入教人數單名帳狀本軍節制司輪委曹職官詣教場撞點入教官兵畢放教
水教場 在軍衙後臨大江 常教用每二旬二六日如步教之法
大閱
每歲春閱先拘集諸軍人馬舟船器械擇日節制軍馬集軍縣官詣教場躬自按閱人馬擺布方圓橫直等陳勢次擊圓射射呈試器械武藝賞犒有差次擇日水教集諸軍船於大江布陳次水軍下水各陳技藝次諸船奪標次施放霹靂砲畢等第旌賞以上共約用湖會十餘萬貫並係撙節郡計支用
武事攷
文事必有武備況郡以江防設乎分符出守謹簡材望於屯戍則假以節制於義勇則責以提舉其不輕而重也審矣是故蛟鼉鼓勇波濤出沒險之自然者天也貔貅萬灶氣勢赫張所資以用險者人也度地以居之豐儲以饟之蒙衝蔽江戈甲耀日謹烽候審屯隘勤閱習軍政脩而軍容肅以戰則克以守則固故漢人以為郡將而且以課邊最云作武事攷
營寨
易以比次師序卦者曰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夫自井法壞兵民分友助扶持之義不可復見而連營列寨隱焉有五家為比之意焉亦法之良者歟
防江水軍寨 在郡東吳王城及樊口兩處見管寨屋一千五百三十閒
飛虎軍寨 在郡東吳王城見管屋八百六十四閒
義士左軍寨 在城西見管屋七百一十閒
右軍寨 在三江口屋八百一十五閒
白湖寨 在郡西七十里
糧廩
國所資者兵兵所資者食諸屯仰給饟計而廂軍土軍則郡自廩之行齎居送悉有備焉於是可以息庚癸之呼矣
防江水軍 月請例 勝捷授宣 都頭 【 湖會一貫八百文米一石三斗五升軍】 副都頭 【 湖會一貫八十文米五斗一升軍】 吐渾授宣 廣銳嵌補指揮使 【 湖會一貫八百文米一石三斗五升軍】 克戎軍指揮使 【 湖會一貫九百四十文米九斗三升軍】 克戎軍副指揮使 【 湖會一貫四百四十四文米九斗三升軍】 克戎軍使 【 湖會一貫四百四十文米九斗三升軍】 副兵馬使 【 湖會一貫二百六十文米七斗二升軍】
旬支例 勝捷授宣 【 銅錢一貫五百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軍兵 【 銅錢一貫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吐渾授宣 【 銅錢一貫五百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軍兵 【 銅錢一貫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雄威軍兵 【 銅錢一貫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衣賜例 勝捷授宣 都頭 【 春冬衣絹各五疋】 副都頭 【 春冬衣絹各四疋】 吐渾授宣 廣銳嵌補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五疋】 廣銳嵌補副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四疋】 克戎軍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五疋】 克戎軍副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三疋半】 克戎軍使 【 春冬衣絹各三疋半】 副兵馬使 【 春冬衣絹各三疋半】 勝捷軍兵 【 春冬衣絹各三疋綿一十兩冬加】 吐渾軍兵 【 春衣絹二疋冬衣絹三疋綿八兩冬加隨衣折布湖會二貫文】 雄威軍兵 【 春冬衣絹各二疋綿一十二兩冬加】
飛虎軍 月請例 振武授宣 保捷副指揮使 【 錢一貫四百四十文米九斗三升軍】 制勝下名副指揮使 【 錢一貫四百四十文米九斗三升軍】 制勝下名副都頭 【 錢九百文米三斗軍】 勇捷授宣 下名副 指揮使 【 錢九百文米三斗軍】 下名都頭 【 錢九百文米三斗軍】 下名副都頭 【 錢九百文米三斗軍】 振武軍兵 【 錢九百文米三斗軍】 勇捷軍兵 【 錢七百二十文米九升軍】
旬請例 振武授宣 【 銅錢一貫五百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軍兵 【 銅錢一貫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勇捷授宣 【 銅錢一貫五百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軍兵 【 銅錢一貫文省米二斗五升軍】
衣賜例 振武授宣 保捷副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五疋】 制勝下名副指揮使 【 春冬衣絹各五疋】 制勝下名都頭 【 春冬衣絹各三疋半】 制勝下名副都頭 【 春衣絹二疋半冬衣絹三疋半】 勇捷授宣下名副指揮使 【 春衣絹三疋半冬衣絹四疋】 下名都頭 【 春冬衣絹各三疋半】 下名副都頭 【 春冬衣絹各二疋半】 振武軍兵 【 春冬衣絹各二疋綿一十兩冬加】 勇捷軍兵 【 春冬衣絹各二疋綿一十兩冬加】
義士左右軍 旬請例 上等效用 【 十八界京交三貫文米二斗五升軍】 下等效用 【 十八界京交二貫文米二斗五升軍】
飛虎軍馬 一匹旬支 十分料請一碩軍
義士左右軍馬 旬支 十分料請各料一碩軍 五分料請各料五斗軍
廂軍月京交六貫米七斗五升軍 寶祐添支 【 係高判府任內月糧米九斗五升軍春冬衣京交一十八貫六百六十二文】
土軍 月請料錢三百米一碩五斗軍
弓手 月請京交四貫五百米七斗五升軍
尺籍
地中有水於卦為師其初曰師出以律紀律嚴也其五曰長子帥師體統尊也明乎此則多多益辦若韓淮陰奚不可之有
防江水軍 一千八百二十六人嘉定十四年金賊犯蘄黃江面騷動軍使朱申於朝劄廣東等處招收水軍一千七百人起發付鄂州發下本軍屯駐防拓至嘉熙元年朝廷行下廣東經略安撫司起發水軍戍鄂時總轄葛懷以本軍船多兵少撐駕不敷申督府截留見起發一百二十六人湊作前數永久屯駐以御前防江水軍壽昌軍駐劄為號
飛虎軍 一千人亦係同時準朝廷劄下湖南安撫司起發潭州飛虎馬步軍二千人前來捍禦後本司節次抽往江西收捕峒寇至紹定二年知軍何萬齡申朝廷蒙劄下刱招五百人解赴湖廣總所收剌發下本軍補填前項抽回人數三年八月知軍趙崇濤又申蒙劄下再招五百人就本軍審刺湊作前項名額永久屯駐以御前飛虎軍壽昌軍駐劄為號
雄淮義士左右兩軍 三千人嘉熙元年正月沿江制副使司劄照對邊民戶夙稱武勇近因韃寇侵犯各護老小近裏安泊其閒室廬焚蕩牛糧一空委是失業可念使司今招收充軍優支錢糧幫放請給於官則得兵捍禦於民則得請養贍除已劄路分曹文鏞等招收如有招到之人即便發付武昌縣收管屯駐幫放錢米仍委趙知縣時暫總轄 【 是年猶未復軍】 候招及數百人卻選能撫卹士卒統制官管幹仍以雄淮義士左右兩軍為號
忠義軍 額二千人即黃袍夫也本名義勇 【 即今守令衛所帶提舉軍正者張元簡為沿江帥副改名黃袍夫荊梱孟珙又名忠義對岸有警則喚集防拓江隘守衛鄉井其法見徭役門】
廂軍 三百人
土軍 原額五十人充白湖巡檢司警捕使喚
戰艦
舟師東南長技也曹瞞褫魄於赤壁亮酋送死於龜山蒙衝奏凱而戈船策勳歟有其勢必備其器任江防之責者其圖之
元管戰船大小九十六隻
槽底船 五十八隻 三百五十料五隻 各船什物槓椇 竹纜二條 牽亶一河 木槳十八枝 槳腳十八箇 丫勾十八箇 桅竿二條 桅夾四片 戧戙二條 使風篷二博 輪篷十八番 篙鈲十條 腳道一條 舵一管 通身鍠板全 律索二條 擇尾索二條 後手索二條 弔舵索一條 三百料四十三隻 什物槓椇同 二百五十料五隻 什物槓椇同 二百料五隻 什物槓椇同
平底船 二百五十料三十隻 什物槓椇同
腳船 八隻並無槓椇 七十料六隻 五十料二隻
添造槽底槳船二百五十料一十隻寶祐二年段監丞任內造以蚩尤終戮辱胡羯謾猖狂為號 什物槓椇同內鐵拏泥十箇共重五百斤
戎器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除戎器所以備不虞也費誓不云乎善穀乃甲冑敿乃干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夫兩言曰善曰無敢噫其嚴乎郡自嘉定十五年刱招防江水軍紹定二年刱招飛虎軍一時軍士披執器械係朝廷劄諸戎司支撥前來本軍收管樁頓應副出戍關用或有損失節制司措置添造寶祐元年郡守段震午到任以來點檢在庫損壞器甲名件多取修造又復鼎新添造具數如後
元籍舊管堪好者 鐵甲身五百副 鐵頭魁五百箇 紙甲身六百二十四副 紙頭魁六百二十四箇 細葉甲身一連 大葉甲身一連 鎖子甲一副 馬鐵甲一副 黑漆長鎗二百五十 半丈紅鎗一百五十 紅朱鎗四 看鎗四 犀皮鎗一 虎鬚鎗一 順鎗二 火鎗三百 長鎗一百五十三 紅朱杈五 山字杈四 翦杈四 皮牌二十 鎗皮帽一百八十二 鐵牌四十九 袞刀三十四 大刀二 掉刀一 麻札刀一 勾刀四 刀劍斧鉞四十二 手斧九 弓弦二十五 角弓一百七十四張 弓箭五千 弓皮袋一百九十五 火藥弓箭簳七百 木弩四百五十 小筋角弩二百 雲梯弩箭二千七百 弩絲弦四百五十四 大藥弓弩箭簳各五百 弓弩盤架二座 砲胎五千 鐵手砲五百 【 內一百隻有藥】 炮鍋二百三十四 傳號牌六十 盤器椇十副 鐵火桶三十 鐵拏泥三十 治兵旗一 振旅旗一 虎旗三十 門角旗三十 八卦旗八 火隊旗二 小引軍旗一 小引戰白旗十 布幕八 腳絣一千六百 綿襖一千九百四十九領 綿布裙一千九百四十八 (革翁)鞋一千六百五雙 雨傘四百七十三柄
舊損堪修 【 不堪修者不在數內】 紙甲身二百四十一副 紙甲披膊三百五十三 鐵頭魁鐵弦一百五十四 鐵頭魁皮弦三十五 皮魁紙弦三十 紙頭魁八十 筒子紙甲身四十六通 鐵杈四百五十七 鐮刀七十三 紅靶刀七十八 腰刀六十六 (金斯)刀三片 押陣大刀一百一十一 鍬頭弩樁一千二百七十五 平頭弩椿二百六十 黑漆弩椿七十五 雲梯弩椿一百 雲梯弩架一百 弓箭五萬七千三百五十 弩箭四萬五千一百五十 木弩枝一百 弩胡蘆二百四 弩胡蘆二百七十五 行船鼓二 炮鍋七十 羹桶六十七 馬盂一百九十五 黃布衲襖六百六 布裙衲三百七十
寶祐添修 【 係段監丞任內】 弓箭五千隻 黃衲襖一千領衲裙一千腰
寶祐刱造 【 係段監丞任內】 角弓一百張 弓絲弦一百條 柱子弓七十張並弦 箭四百隻 勝字旗一百面 虎旗一百面 令字旗十面 雨傘一百柄
烽候
郡宿重屯為對壘聲援而上下流悉恃以應接少有警急則候狼烽馳羽檄其機迅速閒不容穟詎可不先事而備乎
望樓 樊山 下蘆洲 上蘆洲 馬橋口 沈家灣 黃子磯 磧磯 呂家羅 火爐山 槲林磯 白鹿磯 白湖山 右自郡治西至江夏縣界一百一十里共十二所
金紫磯 鴨塘 燕磯 安樂磯 碎石磯 西爐磯 打石山 蒼步磯 陡石 石家坊 右自郡治東至興國大冶界九十里共十所
遞鋪 軍門鋪 蘆洲腰鋪 蘆洲正鋪 馬橋鋪 梅城鋪 華容鋪 陸家鋪 柘橋鋪 右八鋪各相距十里西入江夏縣界 三里鋪 十里鋪 右二鋪東南入大冶縣界十里
關隘
風寒當備而腠理尤不可不密嚴關隘所以實腠理然後不至患生於所忽矣
隘口五處 德勝洲 團風口 呂家洲 中洲 巴河口 【 永樂大典卷六千二百七十三】
古蹟
天下山水奇勝處或英雄之所躔或神仙之所都或賢哲之所游覽故陵谷代遷而名不與之俱往好古博雅之士景遺芳而慕前躅非託之紀載何以見之若夫因舊闕疑則夏五郭公有魯史之書法在
釣臺據土俗編云在吳城釣臺門北大江中寰宇記云武昌城下有石圻臨江垂峙四望極目寰宇記又引武昌記云釣臺在武昌城南與此不合按江表記孫權整陳於釣臺雷氏武昌記以為權按水軍講武閱兵於此又云吳王總政之暇嘗集群臣宴會釣魚為樂按張昭傳權於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時昭正諫
南樓安樂宮之端門也庾亮以江州刺史鎮武昌郡諸佐使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樓不覺亮至諸人起避之亮曰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興復不淺便據胡床與浩等談詠今鄂州有南樓江州亦有庾樓皆非亮之舊故鶴山魏了翁云周公瑾之赤壁非黃庾元規之南樓非鄂正謂此也鄂州時為沙羡縣江州為尋陽郡非武昌治所後人緣江州及武昌之名擬作之耳土俗編云武昌南樓城堞可通故府以所向為名蓋南門也近歲有濬隍者得吳時橋柱皆合抱木
怡亭在殊亭東土俗編云永泰初裴鶠創蔣之奇以為馬向所作非也
九曲亭在西山寺之東蘇文忠謫黃日常遊西山即廢亭遺址營之潁濱為之記寶祐甲寅郡守段震午修之再刻石焉
亭館
郡邑亭館非以侈游觀也烽火文書之暇舒神凝眺景與心會前往古而後來今亦有感於斯焉
郡圃有堂曰納吞江漢跨城面大江遠望江漢合流滔滔而來堂適據其衝氣象雄偉故以名焉其南曰鎮淮堂面郡治四時花木畢列於前笑倚亭在江漢堂之東名取山谷笑倚武昌江作罍之句鎮淮之東曰春暉亭西曰無盡藏高可數仞又西為漫堂舊名表裏奇勝據山阜俯可瞰城郭前挹南山後枕大江寶祐甲寅守段震午易今扁自為之記左右二亭曰蒸霞曰光月極西有亭曰鼎梅圃西稍下有一池廢為菱蕩今去之而植以蓮 【 詳見郡治圖】
伯履亭 在寒溪寺西宣政閒范侍郎坦謫黃州遊武昌作亭以其字名
解劍亭 在郡東北通淮門外江次齊安拾遺云五洲在州南與武昌解劍亭相望伍子胥渡江奔吳之地然水經注云五洲為五洲相接南史宋孝武征五水蠻次五洲又五水蠻傳西陽有巴蘄布赤亭西歸五水則字當為五非因子胥得名按輿地志子胥渡處在蘆洲今此亭與五洲相望蘆洲乃在郡西五洲之尾相去差遠蘇軾所謂子胥渡處對劉郎洑亦五洲地未知何據
武昌郡西有蘆洲輿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關於江上見漁人求渡時旁多人漁父曰灼灼兮侵已私與子期兮蘆之漪子胥既渡解劍與之不受子胥曰掩子槳勿令其露漁父知意遂覆舟而死 【 大典卷一萬三百九】
廣宴亭 在樊山廣德中樊口津吏欲為候舍元結驗之圖記以為故孫吳宴遊地乃諭縣令馬向修之為亭取謝元暉樊山開廣宴之句以為名結為之記歲久亭廢寶慶丁亥春太守陳允迪再築今亦穨圯矣
殊亭在澗飲寺後山巔雷氏武昌記云殊亭者唐代宗廣德之元馬向所作也是時元結以著作郎侍親樊上與向遊從以向才殊行殊政殊跡殊故以名餘見元結記
尋梅亭 在西山寺之後人皆知取東坡步上西山尋野梅之句然元豐以前已有此亭矣嘗聞故老云唐大厤閒有僧課連經冬月因插梅於所坐窗下月色皎然有人以手自牖而入欲折此梅僧喝問姓名不答但誦詩云特特尋梅到武昌禪房偷折一枝芳山僧若問名和姓說著和伊也斷腸誦畢掣手而去未知孰是
中允亭 在金牛鎮南十里張舍人宅基中即張諤也
墓
車武子墓據舊江夏記詠載張俞車湖贈王氏昆仲詩云憶昔車公居此地遺墟繚繞臨清淵惜哉斷石文尚在野老不識投波瀾自注云武子墓下得碑其文尚存田父斷而沈之江側武子墓及故居皆在車湖上故蘇轍亦云晉車武子故居其水曰車湖按晉書車武子傳乃南平人不言居武昌豈史之闕
庾雲墓在郡西九里高八尺晉征南將軍
桓宣武墓在郡西十三里周三十步舊經云晉大司馬溫墓土俗編云溫卒於姑孰葬於湖此非溫墓又寰宇記以為桓元子墓然桓元謚其墓溫為宣武元子安得以宣武稱 【 大典原注云按元子即溫字也今乃云元子安得以宣武稱未詳輿地紀勝云西去鄂州一百八十里大司馬揚州牧桓元子也寰宇記在武昌縣即桓玄也】
戴淵墓在郡西二十里高一丈三尺晉驃騎將軍
趙龍圖墓在郡西吉祥寺側即黃守名令峸 【 大典原注引元一統志云宋建炎初知黃州金人攻城脅之降不屈罵賊而死黃人斂遺體葬於此】
冢院
孟子論王道之大始於斯民養生喪死而無憾蓋聖人一視同仁凡天下之惸獨鰥寡疲癃殘疾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巍巍宋德昭天漏泉億萬斯年也宜哉
漏澤園在城西寒溪之側
恩養院在寒溪塘之東量大小口月給常平錢米
宅
陶公宅在郡西北昔為羅漢院雷氏武昌記云陶公宅也舊圖經云有碑今不見張文潛詩有昔日陶公宅今為釋子居可信雷氏所記為不誣嘉泰辛酉縣令朱蕘於廢陶公宅立祠堂設陶公像於中以淵明配紹定戊子春太守陳允迪築堂怡亭之南奉安二像仍迎元次山像合為三賢堂云
城
鄂王城楚子紅封國城也鄂人祀鄂王神即其遺像今俚俗偽為樂王馬跡鄉又有鄂王故城土俗編以為故鄂之都邑
吳王城在郡東周四百八十步土俗編云安樂宮城也黃初二年八月築吳既定都於鄂徙建業民千家居之故有寍食建業水之謠按建康實錄陸凱疏引以諫孫皓遂還都建業土俗編云或疑以為宮城湫隘非吳之故按太康地記吳太初宮方才三百尺孫皓窮極功費作昭明宮方才五百丈安樂宮城方四百八十步未為隘也古人儉節於斯可見
吳大城土俗編云故城漢將軍灌嬰所築按嬰已破項籍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築城於此理或有之梅城在郡西五十里周一百六十五步高一丈居平川中土俗編云黃武二年城之黃龍中廢
縣
東鄂縣按晉地里志云武昌即東鄂也宋志云太康元年復立鄂縣而武昌為縣如故以南陽有西鄂故為東鄂隋志云平陳悉廢天下郡以州統縣改郢州為鄂州於是武昌始隸鄂州而鄂縣省入武昌然雖知武昌嘗分為鄂而鄂之所治則不可得而知矣荊州記謂古鄂縣之東境豈其然歟
義寍縣南齊僑置於鄂尋省
壇
郊天壇在西山郊壇岡水經注武昌城西郊壇孫權即位告天於此顧謂群臣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又寰宇記引武昌記云安樂宮八里有南郊壇似非今處土俗編云按史吳王即位之後未嘗於武昌郊不容有二壇也壇上故甓猶存蘇軾詩乘興獨到吳王臺臺即壇也蜀志陳震使吳賀權踐位到武昌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今壇失所在矣
峴
土俗編云蘇軾西山詩序九曲亭即吳王峴山皆槲葉其旁即元結陂湖也荷花極盛土俗編又云有題九曲亭一句云玄鵠橫號黃槲峴因為對云白鶴下涴紅荷湖
樽
窊樽在石門下土俗編云舊圖經謂窊樽在陶公宅基中有黑石中坳如杯樽狀武昌令孟仕源取名元結有杯樽銘非也馬向石門歌曰窊樽杯飲無外事泉明漫叟日來醉則窊樽為馬向取名杯樽自一物也
杯樽在郎亭山下樊谿之曲土俗編云元結寓郎亭即山西乳石巔為亭石有窊顛者因修以藏酒縣令孟仕源愛之命為杯樽今訛為窊樽按元結窊樽在道州石魚湖而馬向窊樽在石門下此樽在郎亭下正杯樽也
基
雞鳴關故基在宮城東吳東宮門也東宮故事宮門有鳴戟十因以為名今俗偽為雞鳴穴曰吳王夜役鬼工為城未合雞鳴而罷
安樂宮故基在吳王城中黃龍初吳遷於建業赤烏十年始移武昌材瓦繕丹楊南宮謂之太初宮安樂宮廢後諸葛恪更起武昌門殿為遷都計謂之西宮舊傳宮中古瓦皆澄泥為之可以為硯一瓦為直萬錢
谷
退谷古之谷里在樊山郎亭之閒唐元次山招孟武昌詩序云漫叟作退谷指曰干進之客不得遊之作杯湖銘曰為人厭者勿泛杯湖孟仕源嘗黜官無情干進在武昌不為人厭作詩招之詩曰風霜枯萬物退谷如春時窮冬涸江海杯湖發清漪武昌不干進武昌人不厭退谷正可遊杯湖任來泛
門
臨津門在吳陽城西北寰宇記云吳城有五門四門以所向為名西角一門謂之臨津土俗編云按今吳王宮城止四門陽城三門北曰釣臺東失其名大城又有五門東一門南四門一門在王城東門東有牆如羊馬城世失其名牆東門曰將軍巷疑當時宿衛周廬所在又東即雞鳴關又東關家巷按古軍營皆有巷猶今甲道也 【 此條又見卷三千五百二十五關家作閔家甲道作夾道】
路
郎亭山路出退谷中至縣西與官道合按十國紀年朱梁將朱友恭攻黃州吳刺史瞿章南守武昌據險自固友恭鑿山開道射以強弩遂拔武昌即此路
夾石坑路在郡南三十里自大冶縣之洪口而分其道四達西趨新市南接豫章入湖湘走江嶺一捷徑也九國志吳書馬珣救瞿章戰敗收兵三百人閒道緣分寍絕山而東即此路
臼
石臼在石盆渡雷氏武昌記云孫權於此取魚召群臣斫鱠味美於他處有石臼存焉
殿
太極殿故址在安樂宮建康實錄吳大帝南郊還升太極殿蓋吳宮正殿也東有方池土俗編云按葛洪神仙傳吳王召介象到武昌作方埳汲水以釣鯔魚疑即其處又有禮賓殿故址今不知所在
庵
淳老庵在寒溪寺宣政閒江西帥吳處厚從范坦遊作庵約將老焉淳老處厚字也
鎮
武昌鎮在郡東南六里古昌樂寺舊址今廢土俗編云唐制方鎮之兵戍州縣者謂之鎮兵將曰鎮將近得南唐保大三年戶部給何氏戶帖有知鎮事于者蓋以縣令兼將領兵如今縣令兼都監郡守知軍事也
金牛鎮在郡南一百二十里民旅翕聚亦千家市也故設南尉兼鎮事所職煙火盜賊之外漕臺之酒課冶司之罏鐵與夫廛閭鐵鎖之訟文移頗冘或謂右選權輕不足以司之云 【 大典原注引元一統志云鎮今有之宋嘉定甲申議以此鎮升為縣與武昌縣並隸壽昌軍以費重事遂止】
浦
南浦南湖之浦也舊所謂南浦在江夏此特其名偶同耳
洑
劉郎洑在郡東江上故名流浪劉郎語之訛也蘇軾詩伍洲遙望劉郎藪序云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子胥奔吳所從渡江也 【 餘見解劍亭】
磯
安樂磯在郡東三十里江上水經注云大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注云從此至武昌尚方作部諸屯相接枕帶江上江表傳權使子登出征次於安樂全琮諫止之五磯在郡東庾仲雍江水記作五圻水經注云江水東得五丈口又東得次浦東徑五磯北以五山沿次江陰故名今偽為伍磯
黃子磯在郡西與邏州相接世傳黃巢置砦於此磯在三江下口一險要也
上磧磯在郡西上磧湖口舊經以石磧橫截湍流名之江流險絕處也土俗編云古今詩人多言上磧之事者以此 【 大典卷六千二百七十四】
鳴鳳門舊名朝陽武昌記城東有崗高數丈名鳳闕吳
黃龍元年有鳳凰集於此 【 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
跋
宋升武昌縣為壽昌軍節制本軍屯戍在嘉定十五年正月領縣一治武昌縣宋史不詳見於輿地紀勝及方輿勝覽諸書其時刱立兩軍專備防守江西衝要隘口慮知縣權輕難以彈壓始升為武昌軍使尋又升為武昌軍以與鄂州節鎮之名相類因玉寶壽昌之文錫名曰壽昌軍元初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縣大德五年仍改為武昌縣屬湖廣湖北道武昌路見於元史地理志成宗本紀壽昌軍稱名及改縣之可考者如此余曩修縣志網羅舊籍病其缺略而無所取裁聞文芸閣 【 廷式】 翰林於院中庋藏永樂大典陽韻昌字下輯有壽昌乘一書他卷亦剌取數條久未之見今年在鄂晤陳士可 【 毅】 學部言藏有寫本亟索觀之則爾時官制軍制大都備具職官自知軍至校官及經賦輪用之貢士姓名縣志已佚者各得十餘人惜未獲攬其全他書亦無有徵引者而於一邑之文獻蓋亦略可取資矣書中記端平元年復縣隸鄂州嘉熙元年再復軍額史志無徵非此書之存奚以知其沿革哉因付校刊俾後之君子有所考焉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三月武昌柯逢時